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 市场动态/企业之窗 >> 正文
一带一路视角下的中非基础设施合作现状
作者:刘青海  2018-07-16 10:35:07
  中非基础设施合作是“一带一路”倡议下中非合作的重点,也是2015年末习近平主席宣布实施的中非“十大合作计划”的重要内容。近三年来,中国与非洲在基础设施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维护等方面进一步加强了互利合作,如2015年完成的坦桑尼亚天然气处理厂及管线输送项目,2016年修建的亚吉铁路,2017年完成的蒙内铁路等。
  那么,中国究竟是如何与非洲进行基础设施合作的?效益到底如何?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进一步实施,这些问题日益引起各方关注。本文在对诸多中国在非建筑企业调查的基础上,拟对这些问题进行回答。
  一、中非基础设施合作形式多元
  具体来说,中国与非洲进行基础设施合作的形式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种。
  1. 承包工程
  一般由中国公司驻当地分支机构在非洲通过各种途径(如非洲方面的公开招标或议标)找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项目,承担一些使用当地政府自有资金或者世界银行、非洲发展银行贷款的工程项目的建设任务。目前,中国承包商占据了非洲国际工程总承包(EPC)市场的近一半份额,非洲市场的前十大国际EPC承包商的六家均为中国企业。
  2. 政府援助
  即我国政府以提供无息贷款等方式,援助受援国政府进行公路、桥梁、水坝、电厂以及一些体育场馆、会议中心等公共设施的建设。在2015年末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上,中国承诺2016—2018年3年间将为非洲提供50亿美元的无偿援助和无息贷款以确保中非“十大合作计划”的实施,其中相当一部分用于这一方面。
  3. EPC+F项目
  即由中国政府接受外方申请向项目所在国政府提供两优贷款项目(即“中国对外优惠贷”和“优惠出口买方信贷”项目),由中国企业设计、施工、总承包的建设项目。这种项目一般都是通过中资企业与项目所在国政府以议标方式达成协议,中企只负责建设,不负责还贷。
  4. 中国企业参与投资的项目
  即中国政府和中国政策性银行支持中国企业以建设—经营—转让(BOT)、建设—拥有—运营—移交(BOOT)、改建—运营—移交(ROT)等方式和外国政府、外国企业合作来投资建设的项目,也包括B2B的形式(纯商业模式,政府不贷款、不提供担保、不投入)。B2B形式以前很少,是这几年才出现的。不过,其发展比较迅速。2012—2015年,中国对非基础设施投资年均增长率已经达到16%。
  目前,中国已成为非洲最大的双边基础设施资金来源方。截至2015年,中国向非洲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金额累计已达210亿美元,远高于包括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欧洲投资银行、非洲开发银行等组织在内的非洲基础设施集团的投资总额。
  二、中非基础设施合作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众所周知,非洲国家的基础设施十分缺乏,这成为其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建设的瓶颈。因此,对于非洲国家来说,中非基础设施合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具体而言,中国对非洲基础设施的贡献有三大优势:性价比高、行政审批流程快、既保障工程质量又保工期。经过30多年海外市场的历练,中国工程承包商近年来与国际同行相比已经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即使在由世界银行赞助的公开招标项目中,中资企业也是最大赢家,中标占比达42%。在相同的资质实力条件下,中国企业的报价往往比第二低价还要低40%左右。而且,高效低价的特质并未影响项目质量。除此之外,中国企业还为非洲带来了先进技术。麦肯锡的报告表明,有53%的中国建筑企业为当地员工提供了学徒式培训,这对职业培训水平较低、工人缺乏必要基本技能的非洲来说意义深远,也受到非洲人民的肯定。
  对于中国来说,中非基础设施合作的效益因参与形式、时期、国家、项目而异。对于政府援助形式的项目,从政府层面来讲,一般不讲求经济回报,而且非洲国家对所欠我国的无息贷款按时还款率不高,很多都需延期或减免。至于优惠贷款项目,因为是通过两国银行操作的,还款情况普遍要好一些。
  从时期和国别来说,2001—2014年,非洲国家平均经济增长率超过了5%,支付能力较强,加上竞争相对不那么激烈,相当一部分在非洲的中国基础设施建设企业的回报是不错的。2015年以来,受大宗商品价格低迷、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基础设施建设竞争日益激烈的影响,不少非洲东道国经济乏力,支付能力下降,加上部分企业自身对国际化环境中项目管理、组织方面经验不足,一些项目回报不太理想。非洲国家很少有国有企业的利润率能超过20%,甚至还有约1/4的企业处于亏损状态,相对来说,私营企业总体情况要好于国有企业。不过,考虑到带动我国国内机器设备的出口、提高我企业国际化能力、促进中非双方共同发展等因素,中非基础设施合作的总体效益是不错的,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一带一路”倡议在非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随着中非基础设施合作正在日趋深化,尽管总体效益不错,但同时还面临一些挑战。包括:中国企业如何融入当地社会的问题,即如何进行跨文化管理,提高当地员工的劳动效率;如何让当地的失业人员认为不是我们抢了他们的饭碗,让当地公司认为不是我们抢了他们的生意等。
  三、加强沟通 积极融入当地社会
  为了减少与非洲当地及西方国家方方面面的摩擦与冲突,更好地进行中非基础设施合作,更好地践行“一带一路”倡议,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在企业层面
  当务之急是努力搞好属地化经营。除了守法经营、照章纳税、保质保量按期完成项目、努力为当地提供优质服务向价值链上下游延伸,还要积极主动地了解并尊重当地的文化、劳工政策、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加强中非员工的沟通与融合,并有针对性地探索经营模式。例如,多雇用当地的员工及管理人员,加强与当地企业的合作,选择当地施工单位承担线路的基础施工,聘用当地咨询公司,由其派驻各专业人员补充到项目管理团队,进行现场质量、安全、物资、进度、对外沟通和外围关系协调等管理工作。与此同时,还要履行好自己的社会责任,努力为当地社会的发展作贡献,包括慈善事业,捐款捐物、修路、打井、建学校等,并且对外进行广泛宣传,加强与当地社区、媒体的沟通,邀请他们到现场参观,提高透明度,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等。
  其次,在政府层面
  除了指导督促我国建筑企业规范经营,努力把项目做好,应该加大对外信息公开及宣传的力度,鼓励企业接受采访调查,让事实说话,让更多人了解我们参与非洲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和取得的成绩,澄清事实,消除误解。同时,大力促进中非人文交流,帮助中国企业了解当地文化、法律、风俗,更好地进行跨文化管理,更快地融入当地社会。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我国生产要素成本上涨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非洲转移研究”(16BJY083)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经济研究所所长、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问题研究院访问学者)
技术支持:南京希迪麦德软件有限公司 后台管理 苏ICP备11082613号-1